□然玉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董建國在國新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研究建立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房屋保險這三項制度,構建全生命周期的房屋安全管理長效機制,上海等22個城市目前正開展試點。其中,房屋養老金個人賬戶通過繳納住宅專項維修基金已經建立,試點的重點是政府將公共賬戶建立起來。未來房屋也要“養老”?具體怎么做、錢從哪里來、對業主有何影響?受到廣泛關注。(8月26日中新社)
“房屋養老金”忽然成為熱詞,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于自媒體“解讀”所衍生的二次傳播。毋庸諱言,本輪角度各異的網絡小作文創作浪潮中,造謠、曲解與誤讀的成分頗多,由此造成的情緒撩撥與輿論擾動,已然偏離了這一議程原本的軌道。而隨著后續官方不斷發聲澄清,這一政策制度的設計考量與運作邏輯,也漸次清晰起來。
一個很多人此前并未意識到的常識是,“房子確實是需要養老的”。如若不然,便只能是“年久失修”,其安全性、功能性和品質性大打折扣。事實上,無論是商品房、自建房,還是其他性質的住宅,房齡越長,就越是需要修繕維護。將此過程表述為“房屋養老”,也算是生動形象。以農村自建房為例,很多房主對房子可謂悉心呵護,基本都是隨壞隨修、實時維護,甚至還不定期翻新——這種理所當然的事情,在商品住宅小區方面卻變得麻煩起來。
自建房,由于多是“一戶一房”,不存在“公攤”“公區”等情況,也未曾繳納“專項維修資金”,其權責關系非常清楚,后續房屋維修等部分,天然就是房主自擔、費用自負。與之相較,商品房小區則因為復雜的權責利關系,使得房屋維護成了難題。其中,最關鍵的癥結,其實在于兩個方面。其一,就是“住宅專項維修基金”的久期錯配,辦理產權時繳納的維修資金由于沒有很好的保值增值方式,注定遠不足以支撐交房幾十年后的維修高峰期開支。
除此之外,商品小區后續維護的“擺爛化”,另一個癥結就是“公地悲劇”。愿意分擔的人少、想“搭便車”的人多,到頭來,大家僵持不下,索性破罐子破摔了。為此破題,業委會、物管等微觀力量,注定難有作為。而“房屋養老金”所代表的更高層級的公共行動機制,或能更有效地協調資源、推動落實。讓房子“老有所養,老當益壯”,不能指望民間自發地博弈拉扯,而只能訴諸自上而下的推動,厘清了權責、解決了經費,才有了著力點。
有關部門已經明確在線配資開戶免息,房屋養老金公共賬戶的款項來自于公共資金,按照“不增加個人負擔,不減損個人權益”的原則,由地方政府探索資金籌集渠道,故而此次建立的房屋養老金公共賬戶不會加重業主負擔。至于說地方政府這筆錢從何而來,或許就要多費一番思量了。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股票配資知識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