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副部長董建國8月23日表示,研究建立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房屋保險這三項制度,構建全生命周期的房屋安全管理長效機制,全國22個城市目前正在開展試點。
隨著房齡不斷增長,房屋質量下降甚至出現安全隱患的情況時有出現,房屋養老金制度將成為房屋安全管理的重要制度保障之一。但這筆“養老錢”由誰來出,則是大家最關心的。
這幾天,關于房屋養老金的話題沖上熱搜。甚至有網絡傳言稱,上海一套100㎡的住房,一年需繳納不低于1.5萬元的房屋養老金,由業主承擔。
面對公眾關切,住房城鄉建設部相關司局負責人昨天進行權威解讀——
房屋養老金由個人賬戶和公共賬戶兩部分組成。
個人賬戶就是業主交存的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交存按現行規定執行。
公共賬戶按照“取之于房,用之于房”“不增加個人負擔,不減損個人權益”的原則,由政府負責建立。從試點城市看,地方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補一點、土地出讓金歸集一些等方式籌集,目的是建立穩定的房屋安全管理資金渠道,不需要居民額外繳費,不會增加個人負擔。
個人賬戶資金按照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管理規定,專項用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保修期滿后的維修和更新、改造。公共賬戶資金主要用于房屋體檢和保險等支出。
此外,也有房產專家建議可通過房屋養老金制度帶動小區安全性提高和房屋升值,從而實現社會資金的導入,探索“財政支持+市場化”的可持續路徑。
作為22個試點城市之一的杭州,目前正在研究房屋養老金制度,并且在構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長效機制方面,已進行過一些探索。
比如,鼓勵小區將公共收益補充到小區物業專項維修資金賬戶,針對在物業專項維修資金歸集政策出臺前交付使用的老舊小區嘗試補建物業專項維修資金,推廣電梯“養老保險”等。
這些探索正規實盤配資十大平臺,將為下一步推行房屋養老金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鑒。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股票配資知識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