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和擴大內需的重要引擎。上半年,消費呈現出前高后低的走勢。其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7%,較一季度放緩1個百分點。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0.5%,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別為73.7%和46.5%,二季度消費的貢獻率較一季度大幅下滑網上股票配資公司,且不及一季度的三分之二。服務消費的恢復情況明顯好于商品消費。上半年,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7.5%,其中餐飲收入增長7.9%,拉動社零0.88個百分點,成為社零增長的第一支撐。
為推動消費加快增長,近日國家相關部委發布《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和《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等一系促進消費的政策文件。《措施》將統籌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1500億用于加力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兑庖姟穭t為更好滿足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服務消費需求,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和擴大服務供給,激發服務消費內生動能,培育服務消費新增長點。在我國經濟復蘇和消費整體恢復并不十分理想的情況下,多項促消費政策出臺的效果值得關注。
下半年,進一步挖掘消費增長潛力和促進消費增長仍然是首要任務。從近日發布的《措施》和《意見》來看,中央政府鼓勵和促進消費增長政策的力度不可謂不大,發布的時間節點也較為合適;各地政府促消費的力度也明顯加大,在若干重要領域增加了資源投入,但實施效果如何仍有待客觀分析。從綜合政策實施的力度和結構看,下半年消費增長速度可能會有所加快,消費對GDP的貢獻會增大。
《意見》促進服務消費轉型發展
服務消費能夠成為經濟發展和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持續改善,人們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觀念也隨之發生轉變。以生存需求為主的實物型消費已難以滿足一般居民的消費需求,以享受、舒適和健康為代表的服務型消費在居民日常消費中所占的比重持續走高。在新發展格局下,服務消費的提質擴容對于增進民生福祉、促進消費升級、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和實物消費增長空間逐步收窄的大背景下,應將拓展服務消費作為擴大內需和推動消費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抓手。從經濟發展規律、消費結構變化、人口規模和結構、數字化發展和服務貿易發展等方面看,推動服務消費進一步發展的條件正在日趨成熟?!兑庖姟氛窃谶@樣的背景下出臺。
《意見》從挖掘基礎型消費潛力、激發改善型消費活力、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增強服務消費動能、優化服務消費環境和強化政策保障等六個方面著手,旨在擴大服務消費范圍和優化改善服務消費環境,增強服務消費發展內生動能?!兑庖姟访鞔_了我國服務消費的11個大類,包括餐飲住宿消費、家政服務消費、養老托育消費、文化娛樂消費、旅游消費、體育消費、教育培訓消費、居住服務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和健康消費。在改善服務消費環境和提升服務消費質量方面,有關部門將創新服務消費場景、加強服務消費品牌培育、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加強服務消費監管、引導誠信合規經營、完善服務消費標準、加強財稅金融支持、夯實人才隊伍支撐和提升統計監測水平?!兑庖姟分须m然沒有明確具體的財政支持力度,但考慮到服務消費類別較多,且又是一項中長期的任務,因此估計財政支持會分批次進行,形式以財政民生性補貼為主,規模不會低于5000億。
《意見》突出了服務消費的轉型升級發展。主要體現在每一類服務消費并不是“各自為戰”,而是通過數字化、信息化、電子化、金融化、綠色化來進行各類服務消費的有效融合發展。例如《意見》中提到要支持住宿業與旅游、康養、研學等業態融合;支持“音樂+旅游”、“演出+旅游”、“賽事+旅游”等綜合業態模式;發展“物業服務+生活服務”模式,加強物業服務與養老、托育、餐飲、家政等開展合作;積極提供適合普惠性養老托育機構項目資金需求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沉浸體驗、劇本娛樂、數字藝術、線上演播等新業態發展。
從11個服務消費大類來看,餐飲住宿、文化娛樂、旅游、體育、教育培訓和養老健康消費有望成為發展重點。餐飲消費占社零比重高達十分之一,占GDP比重約5%,提供近1%的就業崗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行業之一。近十年來,文旅產業取得較快發展,年均增速約12%,占GDP已達4.5%。體育產業方興未艾,總規模和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別超過13%和15%,占GDP比重已達1.1%。在大規模整頓前,教培行業占GDP比重已達2%左右。當前,健康養老產業占GDP的比例為7%。預計到2035年,康養產業規模有望達到30萬億元左右,占GDP的比重約為10%。2023年,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和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分別占人均消費總支出比重的10.8%和9.2%。
近年來,服務業發展帶動服務消費取得了長足進步,服務消費占整個消費的比重不斷上升(已達45%),但與主要發達國家服務消費平均占整個消費比重六成相比,仍有約15個百分點的差距。甚至這一比重還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服務消費發展空間仍然較大。若按每年占比提升一個百分點來估算,則至少還要15年才能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同時服務消費也存在不少短板和問題,主要包括服務消費質量參差不齊,居民對于優質服務的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滿足以及服務產業作為產業管理較為滯后等。尤其是在服務產業管理方面,一方面,作為產業缺乏頂層設計和系統性規劃,制度安排、規則設定、流程標準制定等明顯不足;另一方面,統計覆蓋不夠充分,不少領域服務消費發生了,卻沒有納入統計。針對這些問題,《意見》給出了相應對策和措施,有助于解決存在的問題,推動服務消費加快發展。
《措施》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
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是政府著眼于我國高質量發展大局做出的重要決策。這一政策既有助于釋放居民的潛在改善型消費需求,進一步激發消費市場活力和增長潛力;還能推動消費升級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帶動相關產業的投資增長,對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據統計,汽車、家電等耐用消費品一般占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總額比重在35%左右,對消費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然而過去兩年,耐用消費品對整體消費的支持較為有限,局部甚至還形成了拖累。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政策意味著汽車和家電等傳統耐用消費品的以舊換新,將會成為今年促消費穩增長的一項重點工作。
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自實施以來,效應逐步顯現。上半年,汽車報廢回收量同比增長27.6%,其中,5月和6月分別增長55.0%和72.0%;限額以上單位家電零售額同比增長上年同期加快了2.1個百分點;在房地產業整體下行背景下,限額以上單位家具零售額仍能保持正增長。
近日出臺《措施》的最大亮點是明確了1500億特別國債資金用于支持以舊換新。相比較而言,此次政策呈現四個特點。一是支持幅度和種類擴大。在汽車消費方面,汽車報廢補貼標準由此前的購買新能源乘用車補貼1萬元、購買燃油乘用車補貼7000元,分別提高至2萬元和1.5萬元,均增長一倍及以上。在家電消費方面,明確了8類家電產品以舊換新補貼標準,個人消費者購買相關家電產品,最高補貼比例可以達到銷售價格的20%。二是公平對待消費者。汽車以舊換新政策還要溯及過往。過去享受1萬元補貼的,已經享受到的也要按照2萬元的標準補齊,不能讓早消費的消費者吃虧。三是指導更為細致和全面。相關部門及時發布汽車、家電以舊換新工作通知,出臺家裝廚衛“煥新”的工作指引以及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實施方案。在支持地方自主提升以舊換新能力的同時,指導地方及時完善配套措施,做好組織實施工作。進一步優化補貼的審核、資金撥付,審核上提速,打通申領補貼的“最后一公里”,盡量縮短消費者從提出申請到拿到補貼資金的時間。落實好促進二手車便利銷售、在線辦理汽車注銷登記、再生物資回收企業“反向開票”等。四是細化監督。強化跟蹤問效,組織消費品以舊換新的綜合督查,對各地方開展工作情況進行指導,讓財政資金真正發揮作用,并暢通群眾投訴渠道。《措施》既明確了具體支持金額和補貼標準,又做了具體指導和部署并簡化了流程,還增加了監督反饋機制,將對以舊換新工作的持續推進產生推動作用,實施效果對消費的帶動和促進作用有望增強。
據估算,在15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假設全部用于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比例為2/3(去除老舊營運貨車報廢更新+農機報廢更新+新能源公交車更新資金支持約1/3),則資金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左右。《措施》規定家電補貼比例為15%至20%,單件金額不超過2000元;汽車補貼標準為1.5萬元/輛(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車)或2萬元/輛(新能源車)。參考乘聯會近五年的車輛平均售價數據,考慮到以舊換新政策受益車型以中低端為主,均價在15萬元左右,則汽車補貼比例約為10%(1.5/15)-13%(2/15)。綜合家電和汽車補貼比例(13%-15%),以中間值14%比例來估算,則1000億元能拉動的消費金額約為7143億元(1000/14%)。2023年社零和居民消費支出的均值約為48.2萬億元,按2024年消費同比增長5.5%來估算,則2024年消費均值為50.9萬億元,則以舊換新政策對消費的拉動可能達到1.4個百分點(0.7143/50.9)。
各地促消費政策力度加大
今年以來,各地政府加大了促消費政策實施的力度,具體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激發大宗消費活力。汽車、家電、家居、餐飲是傳統大宗消費的“四大金剛”,也是近期各地促消費政策發力的關鍵點。廣東“政府+企業+金融”組合發力。省財政首輪安排3.7億元資金,24家金融機構出臺了60個消費信貸產品,汽車和家電企業及各大型經銷商聯動推出促銷組合活動;江蘇發放了3億元家電消費補貼;湖北提出包括采取發放購車補貼、汽車消費券、加油券以及加大家電促消費力度等措施,促進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新疆出臺政策,鼓勵汽車消費和開展綠色智能家電促銷等;北京購新補貼力度較大。按疊加所有折扣優惠后新品銷售價格的10%標準給予補貼,單件商品最高補貼1000元。在換舊補貼方面,參與企業對消費者交售電視機、空調、電冰箱、洗衣機等舊機進行折價,并對于消費者以舊換新額外給予疊加所有折扣優惠后新品銷售價格最低2%的補貼。上述政策效果正在逐步顯現。數據顯示,截止7月,全國汽車報廢更新補貼申請突破45萬份,呈現出快速增長趨勢;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增長33.1%;限額以上單位家電零售額同比增長3.1%;限額以上單位家具零售額同比增長2.6%。家電和家具消費都呈現出加快增長態勢。近年來,家電和汽車成為改善型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因此相較于以往政策,當前以舊換新政策具有更好的市場基礎和更大的推動消費作用。
第二、釋放服務消費潛力。國家發展改革委等5部門近日聯合發布《關于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圍繞餐飲消費、文旅體育消費等6個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舉措,加速推動消費場景應用升級和數字賦能,進一步培育和壯大消費新增長點。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加強對北京中軸線旅游服務管理的統籌謀劃,制定《北京中軸線旅游服務管理規劃》,設計主題深度游、City Walk游線等標識標牌,打造北京中軸線特色IP。江蘇舉辦各類活動以帶動居民“舌尖上”的消費,如發布“二十四節氣”美食線路、中國早茶文化周、中國淮安食品博覽會等,推動餐飲規模擴大。上半年,江蘇限額以上餐飲收入實現687.6億元,同比增長9.9%,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根據文旅部統計,各地在暑期舉辦超4000項約3.7萬場次文旅消費活動,推出發放消費券、票價優惠、消費滿減、折扣套餐等惠民措施。廣東在7月至9月開展文旅消費季惠民補貼活動,分多輪向公眾發放總計800萬元的文旅消費惠民補貼券;廣西投入財政資金1.8億元,圍繞暑期惠購、夏日煥新、歡樂假日等三大版塊7個“潮”主題,推出超300場次暑期促銷主題活動;四川成都發放3000萬元“暑來成都樂游天府”文旅消費券等。云南發放2億元“文旅消費券”和1億元“文旅加油券”。在多地支持政策的有力推動下,2024暑期國內旅游市場保持較快增長。截止到8月20日,國內游、出境游、親子游、研學游、避暑游、畢業旅行等需求大增,純玩團、私家團、精致小團、一地深度游等產品預訂量同比增長顯著;境內酒店、機票搜索熱度均同比上漲20%以上;暑期產品較2023年同期增長45%左右,出游人數有望增加100%??紤]到當前餐飲和文旅消費合計規模已約占到GDP的10%,餐飲銷售占到整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一成以上,因此上述政策將對消費有較明顯的推動作用,且對GDP也有一定貢獻。根據測算,若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為55%至60%,則餐飲業對GDP的貢獻約為3.9%至4.2%。
第三、增強新型消費動力。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正在催生新的消費場景。其中以直播帶貨為代表的新型消費越來越普及,不少地方對直播帶貨的監督和支持政策也在跟進。北京出臺了31條措施,健全跨部門綜合監管,保障各參與方權益,護航新業態生長。浙江省始終走在創新消費的前列。浙江省近日提出,力爭到2026年,培育一批區域新消費地標城市,營造新消費品牌蓬勃發展的營商環境;打造若干個具有行業知名度、創新要素融合發展的新消費品牌孵化基地;參照“初創型、成長型、引領型”的模式梯度開展新消費品牌培育工作。綠色消費以及智能消費也是政策發力支持的新型消費領域。前七個月,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表現搶眼,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國貨“潮品”銷售快速增長;線上消費增勢較好。7月,新能源汽車零售量增長36.9%,滲透率達51.1%;體育娛樂用品類、通訊器材類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0.7%和12.7%;1至7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8.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25.6%。通過政策創新消費場景,培育更多消費新增長點會給整個消費增長帶來有效增量。
以針對性措施推動政策有效落地
當前,以舊換新和各地促消費政策仍存在商家變相漲價、宣傳力度不夠、消費券發放“僧多粥少”以及消費券和折扣優惠券使用門口較高和限制較多等現象。針對上述問題,一是有關部門應加強監管和完善消費者監督和反饋機制。對于車商和家電商要定期抽查,對商品價格做全程把控。若發現借以舊換新活動之名,在原有價格基礎上提價后再進行補貼,侵害到消費者權益的,應當予以嚴懲。消費者若發現這一情況,應當有通暢便捷的反饋渠道并得到及時妥善處理。若情況屬實,消費者不但可以在原價基礎上享受補貼,還應獲得額外獎勵。
二是拓寬宣傳渠道,加大“以舊換新”宣傳力度。一方面,各種媒體應以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動宣傳更加深入人心,例如通過可以進社區、進企業、進平臺、進機構和進展會等方式,還可以植入電視、視頻和電商平臺廣告。家電商和車企自身也要熟悉這一政策,并將其告知客戶。另一方面,要依托各地特色品牌活動和行業重點展會,組織開展供需對接。
三是增加消費券投放規模和比例。事實上,考慮到國情,相較于現金,消費券對于消費的提振作用可能更為立竿見影。當前,消費券投放規模和比例仍然偏小。不少地方居民需要通過抽簽的方式獲得,對于許多有實際消費需求的居民來說,體驗感不佳。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提升消費券規模,使更多居民受益。從發放方式來看,即使無法做到人手一券,也應該擴大“獎池”范圍,并根據大數據來優化抽簽過程和結果。此前出現過抽中的號連續抽中的情況。系統應進行有效設置,使得已抽中的手機號和賬號無法繼續抽簽,把更多中簽機會分配到沒有抽中的賬號上。
四是盡可能減少消費券和折扣優惠券的使用限制。從實際反饋情況來看,消費券和折扣優惠券在使用過程中往往會有諸多限制。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的商品和項目多數情況下無法使用券來直接購買,或者即使能夠使用券,也無法享受與非券購買時的平等權益或同等功能。應提高各類券種的使用范圍,降低使用限制。政府和監管機構應對商家和平臺進行不定期檢查網上股票配資公司,消費者也監督權和反饋渠道,并有權要求商家提供平等服務。若碰到退貨情況,商家即可返還現金也可補償等額消費券。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股票配資知識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