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房屋養老金制度的討論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誤讀。一些自媒體和視頻博主為追求熱度,發布了諸如“政府要收房屋養老金,變相收房地產稅”等不實言論,誤導了公眾對于房屋養老金制度的正確理解。
住建部唯一直屬期刊《建筑雜志社》微信公眾號8月26日發布建筑雜志社智庫研究院執行院長肖正華社評文章稱,實際上,房屋養老金制度并非房地產稅,也無需老百姓直接出資。這一制度的研究與建立,旨在構建一個全生命周期的房屋安全管理長效機制,以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據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董建國在新聞發布會上的表述,房屋養老金制度主要包括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和房屋保險三大方面。目前,上海等22個城市正在試點該制度,重點是政府建立公共賬戶,而非要求老百姓出錢。公共賬戶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地方財政補貼、土地出讓金歸集以及原公房出售資金等。
房屋養老金制度的提出,是基于我國房地產市場步入存量房時代,大量房屋出現老化、安全隱患問題不容忽視的背景。尤其是近年來發生的房屋坍塌事故,如2022年長沙居民自建樓房坍塌事故,更是凸顯了建立房屋養老金制度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有觀點認為,現有的房屋維修基金制度已難以滿足維護城市房屋安全和老舊小區更新的需要。因此,研究建立房屋養老金制度,旨在探索一個穩定的資金池,用于存量房的安全體檢、安全管理和維修更新補助,以減輕未來隨著存量房規模擴大而帶來的支出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房屋養老金制度與房地產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將房屋養老金制度誤讀為房地產稅,純屬混淆視聽、牽強附會。因此,公眾在面對這類信息時,應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跟風股票配資證券,不輕信謠言。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股票配資知識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