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健全綠色轉型財稅政策。財稅政策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支撐,在促進企業節能降耗、助推資源高效利用、帶動綠色消費等多方面,發揮著引導全社會向“綠”而行的“指揮棒”作用。
政策體系不斷完善
《意見》提出,積極構建有利于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和資源高效利用的財稅政策體系,支持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傳統行業改造升級、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能源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廣等領域工作。
“綠色轉型需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但也應看到,綠色發展會產生積極正面的外部性,這種外部性難以通過市場得到補償。如果沒有合適的補償,綠色轉型必然會受到影響。通過財稅政策充分補償綠色轉型產生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對于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教授喬寶云表示,財稅政策既要發揮市場“無形的手”作用,也要體現政府“有形的手”作用,精準有效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我國不斷健全多元化生態環境保護投入渠道。2023年,財政部門持續支持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評估完善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補助政策,將12個城市納入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范圍,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和風險管控,強化治污成效考核激勵。加大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力度,引導新建黃河干流甘寧段、寧蒙段,長江干流湘鄂段、蘇皖段、鄂贛段,以及永定河冀京段等流域省際補償機制。
同時,新增支持河北白洋淀上游流域、吉林鴨綠江重要源流區、海南南部典型熱帶區域等7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十四五”時期以來累計支持項目27個,全面覆蓋“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此外,支持開展國土綠化試點示范、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等項目,提升重要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
今年,中央財政安排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轉移支付651億元,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以長江、黃河流域為重點加強水污染治理,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同時,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補助資金,支持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今年,中央財政安排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1121億元,引導地方加強生態保護。
在稅收方面,我國目前已形成“多稅種共治”的綠色稅制體系。環境保護稅通過“多排多征、少排少征、不排不征”的導向機制,倒逼企業減少污染排放、加強環境治理、發展循環經濟,2023年全年入庫稅收205億元;資源稅通過確立以從價計征為主的征收方式,建立起與資源產品市場價格直接掛鉤的稅收調節機制,鼓勵企業合理開發利用資源,2023年全年入庫稅收3070億元。
此外,企業所得稅、增值稅、車輛購置稅等相關綠色稅收優惠政策也系統發力。2023年,對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取得的收入減免企業所得稅167億元,對相關產品及勞務即征即退增值稅564億元,鼓勵節約資源、“變廢為寶”;對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車船稅1218億元,促進汽車行業降碳減排。
綠色稅收精準發力
《意見》提出,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船稅收優惠。完善綠色稅制,全面推行水資源費改稅,完善環境保護稅征收體系,研究支持碳減排相關稅收政策。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李旭紅表示:“整體上看,我國目前已逐步構建起以環境保護稅為主體,以資源稅為重點,以耕地占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消費稅等稅種為輔助,并以其他稅費優惠政策為補充的‘多稅共治’‘多策組合’的綠色稅收體系,在資源開采、生產、流通、排放等多環節發揮著抑制企業耗能與排污水平、鼓勵企業節能減排的‘雙向驅動’作用,為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為確保綠色稅收政策有效落地,我國已建立起多部門協同的征管協作機制。稅務部門與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加大聯合控管、聯合激勵、聯合懲戒等協作治稅力度,為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比如,稅務部門與生態環境部門建立了“稅務征管、企業申報、環保監測、信息共享、協作共治”的環境保護稅征管協作機制,2023年兩部門共互相交換信息約4000萬條,實現了稅收征管能力和生態環境保護能力的“雙提升”。
各地也結合實際優化機制,合力推動綠色稅收效能更充分釋放。今年,重慶市稅務局發布《綠色稅收助力美麗重慶建設行動計劃》,實施“多稅共治守護碧水藍天凈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支持”“多跨協同機制優化”“推動綠色稅制改革”“綠色稅收數智化升級”“綠色稅收以稅資政”六項行動18條舉措,持續提升綠色稅收效能。到2027年實現綠色稅收政策體系、監管體系、數智化體系、評價體系全面優化。
近年來,天津市稅務局第四稅務分局充分發揮在海洋石油專業化稅收管理方面的優勢,通過深入企業開展走訪調研、邀請納稅人座談交流、上門舉辦專題輔導會等多種方式,實時關注企業需求,為所轄企業制訂“一企一臺賬”,針對環保稅有關政策進行詳細講解和輔導,確保政策精準直達,助力海洋石油領域環保節能企業實現綠色發展。2018年到2023年的六年間,在環保稅的正向激勵作用下,天津萬元稅收環境代價(環保稅污染當量數/全稅種稅收收入)下降65.5%。
通過綠色稅收的引導調節,更多行業企業加快綠色轉型步伐。國家稅務總局統計的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7月,清潔能源發電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2.1%,占電力生產行業銷售收入比重為35.7%;工業企業購進環境治理服務同比增長18%,環保投入不斷增加。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7月,新能源汽車銷售數量同比增長36.6%,綠色出行理念更加深化。
有效助推產業轉型
“財稅政策涉及面廣、調控力強,對于推動綠色轉型發揮著重要作用。《意見》提出的健全綠色轉型財稅政策的相關舉措,將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產生深遠和廣泛的影響,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創造良好環境,進一步夯實綠色發展的根基,實現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雙向互構。”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西財智庫首席經濟學家湯繼強表示。
相關財稅政策將護航更多節能環保領域的新產業(300832)發展。石家莊安瑞科氣體機械有限公司位于石家莊裝備制造產業園,從事氫能裝備、特種氣體、天然氣等儲運裝備業務。“稅務部門經常開展政策宣講,輔導我們應享盡享稅費優惠政策。全年預計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金額600萬元左右,讓我們在綠色發展的路上走得更有底氣。”該企業相關負責人駱江虹表示。
國家稅務總局石家莊市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岳廣建表示:“我們將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用實打實的政策紅利支持企業發展,持續優化服務舉措、拓展服務渠道,聚焦納稅人繳費人最關切的問題,探索推出更多智能化、集成化、個性化、場景化服務,進一步增便利、提質效,為推動綠色轉型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良好稅收營商環境。”
系列創新機制讓綠色財稅政策更精準落地。在四川,遂寧市稅務部門建立稅企直聯機制,走訪了解企業實施資源回收、購進環保設備等綠色投入情況,精準推送資源綜合利用、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幫企業算好“綠色投入賬”“政策紅利賬”,鼓勵企業由“被動減排”向“主動治污”轉變。
在湖南,稅務部門結合風電、光伏發電企業成長周期和特點,推出“綠電行業稅費工作室”“風電產業稅收服務隊”等服務品牌,選派業務專家“一對一”講解稅費政策、解答涉稅疑問,并在訴求響應、政策落實、精細服務、精簡流程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務。今年1月至7月,湖南稅務部門累計為新能源發電企業提供定制培訓、遠程輔導1400余戶次。
“風電項目建設投入大、時間緊。自項目籌建以來,稅務部門全程跟進,幫助我們解決涉稅問題,提供稅費政策支持,為加快項目建設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新疆東方風電新能源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韓婷表示,2024年以來,公司已享受各類稅費減免233萬元,減輕了公司負擔,為可持續發展注入“綠色”能量。
“綠色財稅政策涉及生產、研發、銷售、投資、消費、污染治理等多方面,要使政策效應充分釋放股票杠桿正規平臺,需進一步加強有關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加大信息共享力度,提升協同共治水平。”湯繼強表示。(記者 董碧娟)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股票配資知識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