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按天配資,財政部官網發布《國務院關于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報告》)。《報告》披露了預算執行基本情況、落實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預算決議情況以及下一步財政重點工作安排。
根據《報告》,1-7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5663億元,同比下降2.6%;扣除去年前5個月中小微企業緩稅入庫抬高基數、去年年中出臺的減稅政策翹尾減收等特殊因素影響后,可比增長1.2%左右。1-7月,全國稅收收入111240億元,同比下降5.4%。其中,國內增值稅下降5.2%,主要受去年同期基數較高、政策翹尾減收等因素影響;國內消費稅增長5.5%,主要是成品油、卷煙、酒等消費品產銷增長;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增長1.8%,與一般貿易進口增長態勢基本吻合;企業所得稅下降5.4%,主要受匯算清繳上年企業所得稅減少等因素影響;個人所得稅下降5.5%,主要受去年年中出臺的提高部分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政策翹尾減收等因素影響;出口退稅12824億元,同比多退1632億元,主要是加強對外貿企業出口的支持。
從財政支出看,各級財政部門加強財政資源統籌,保持必要支出力度。1-7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55463億元,同比增長2.5%。其中,中央本級支出增長9.3%,地方支出增長1.5%。重點領域支出得到較好保障。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5454億元,增長4.3%;教育支出23115億元,增長1.1%;科技支出5165億元,增長3.8%;農林水支出13350億元,增長8.2%;城鄉社區支出11589億元,增長7.2%;住房保障支出4682億元,增長4.6%。
1-7月,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23295億元,同比下降18.5%。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20909億元,下降20.7%,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7763億元,下降22.3%。
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執行方面,1-7月,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67013億元,同比增長5.4%。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60628億元,同比增長8.2%。截至7月末,基金累計結余136873億元,增長10.3%。
《報告》指出,今年以來,加大財政政策實施力度,著力擴內需、穩增長。其中,在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方面,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做好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工作,確定發行品種、時間窗口等安排,截至7月末已發行4180億元。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擴大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額度分配向項目準備充分、投資效率較高的地區傾斜,1-7月發行用于項目建設的新增專項債券1.59萬億元、支持項目超1.6萬個,其中用作項目資本金的超1700億元。督促地方用好上年增發國債資金,推動整改資金監管發現的問題,支持加強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截至7月末地方財政分解下達增發國債資金預算9989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下達6191億元,占全年預算的88.4%。
同時,加強對基層財力和政策支持。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超過10萬億元,其中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增長8.6%。按照縣級為主、市級幫扶(兜底)、省級兜底、中央激勵原則,壓實基層“三保”責任,強化財政運行監測和庫款調度。督促地方嚴格落實一攬子化債方案,用足用好支持政策,多渠道統籌資金資產資源,著力化解存量隱性債務,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報告》指出,中央財政下達就業補助資金667億元,支持地方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職業技能培訓等工作,緩解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延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以及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等政策,支持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等各類經營主體紓難解困、穩崗擴崗。同時,穩步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按照3%的總體水平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中央財政已下撥全國統籌調劑資金1520億元、下達補助資金9492億元,支持地方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報告》還指出,按照全國人大批準的預算,及時批復部門預算,抓緊下達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資金,截至7月末已下達9.26萬億元,具備條件的均已下達完畢。
《報告》明確了下一步財政重點工作安排。一是提高財政政策效能。在繼續依法依規組織財政收入基礎上,密切跟蹤預算執行和政策落實情況,及時評估和完善政策舉措,建立健全推進落實閉環管理機制。支持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在財政補助、稅費優惠、政府采購等方面對各類經營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和物流成本,持續激發企業活力。圍繞居民消費升級方向,落實和完善提振消費的財稅政策,深入實施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支持培育壯大文旅、養老、健康等服務消費新增長點。加強項目與資金的統籌,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央預算內投資等各類資金,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著力提高投資綜合效益。完善重大政策和項目跟蹤監督機制,發現問題及時糾偏,推動政策和資金盡早落地見效。
二是集中財力保障重點支出。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不動搖,控一般、保重點。保持科技投入力度,強化對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支持。大力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高標準農田、鄉村產業、和美鄉村等建設,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支持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強化財政對穩就業的支持,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力度,落實好教育、養老、醫療、優撫等方面補助政策,分層分類做好社會救助。
三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建立健全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財政制度。加強財政資源統籌,提高預算管理完整性。深化零基預算改革,打破支出固化僵化格局。拓展地方稅源,研究把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為地方附加稅,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并穩步下劃地方,適當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和下沉部分非稅收入管理權限。優化稅制結構,完善個人所得稅、增值稅、資源稅、環境保護稅等制度。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減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財政事權。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建立促進高質量發展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
四是筑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督促地方落實“三保”責任,健全分級責任體系,壓實相關職能部門對本領域“三保”政策落實的管理監督職責。合理確定“三保”范圍標準,統籌經常性財力加強保障。嚴格預算執行,堅決控制暫付性款項,增強庫款調控能力,優先保障“三保”支出需要。推動“三保”全過程信息化管理,完善地方財政運行監測機制和應急處置機制,加強動態監測、分級預警。通過規范管理和深化改革,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激勵相容、約束有力的縣級財力長效保障機制。
五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統籌好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進一步落實好一攬子化債方案,省負總責、市縣盡全力化債,逐步降低債務風險水平。加強融資需求端和供給端管控,阻斷新增隱性債務路徑。建立全口徑地方債務監測機制,加強跨部門數據信息共享應用,堅決遏制化債不實和新增隱性債務。分類推動融資平臺改革轉型。完善專項債券管理制度,強化項目資產管理、收入歸集,確保按時償還、不出風險。
六是扎實推進財政科學管理。圍繞管理系統化、精細化、標準化、法治化按天配資,進一步提高財政科學管理水平。加強源頭管理,建立健全事前評估機制,將事前評估嵌入新出臺或到期延續重大政策、項目決策程序,堅決防止超財力出臺政策、新上項目。壓實地方、部門和單位財經制度落實、預算編制執行、財務會計管理、國有資產管理等責任。加快建成覆蓋財政重點支出領域和部門重點工作的項目支出標準體系,嚴格按照標準編制和執行預算。加強績效評價和結果應用,深入推進內控內審,堵塞管理和制度漏洞。突出加強、聚焦、優化,持續提升財會監督效能。完善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功能,為財政管理和宏觀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股票配資知識網觀點